又是春风拂面的时节,一年一度的“两会”再次召开。与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们,可以说都是怀揣话题进京的。还没正式上会,采访的记者一问到他们关心的话题,几乎每个代表、委员都是“一触即发”,滔滔不绝。说实话,“老记”们最喜欢同这样的采访对象打交道,他们有备而来,自己省时省力,事半功倍,完全不像平时采访那样费尽周折。
其实代表、委员们的话题都揣在怀里酝酿足足一年了。这一年他们在全国各地、在自己的岗位上,无不在寻找、思考自己的议案、提案的题目,有的还在进行细密的调查、论证。来自内蒙古赤峰市的胡洪凯研究员,已经连续当选第七第八第九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每次的提案都不离农业、农村、农民,思考都十分深入。这次到京报到的第一天,他就从驻地跑了近20公里到大钟寺农贸市场调查,为的是对比北京和内蒙古的农产品流通销售体制。这位研究员说到当地农副产品的季节性、地区性积压,声调沉重,他说这使他联想到全国农村普遍的问题。记者采访时,他拿起刚刚从大钟寺农副产品流通协会获得的一张印有“服务首都、关照放行”字样的绿色通行证说:流通协会是个好经验,这张证解决了大问题。我看到,在房间的写字台上,还有胡委员正修改的提案。
两会的采访记者都有体会,无论你采访哪个代表和委员,空手而归的情况几乎没有。例如,来自安徽的全国政协委员带来了关于煤矿解困问题、关于在安徽建坑口电站向上海输电的提案;来自浙江的女委员骆少君带来了关于重视发展茶文化的提案。真是不说不知道,像骆委员茶文化的提案,乍听觉得太虚,经她将茶文化的国际发展趋势和作用说明白,我不禁有茅塞顿开之感,肃然而生敬意。人家的提案经过深思熟虑,岂可小觑!
政协委员带提案来京,人大代表同样也都准备畅谈国是。代表们对经受了东南亚持续的金融危机和去年夏天特大洪水考验的中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问题尤为关心,成了大家在饭桌上的话题之一。发表过一些有影响的经济理论文章的辽宁团吴学峰代表说,他准备就机关干部厉行节约和如何改革财政体制、防止重复建设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今的代表、委员们同多年前已经大不一样了,他们已经以能代表民意、为国分忧为使命,也以此为荣。用胡洪凯委员的话说,不仅要能交出自己的提案,而且“还要有充分依据,有可操作性”。